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平陆运河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海洋环境科普活动”主题科普活动

作者:覃玉月  编辑:罗孟、陈振华、马影霞  来源:海洋学院   发布日期:2025-05-30  点击量:

2025年5月29日,平陆运河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在北部湾大学3号教学楼报告厅和海洋学院标本馆举办了“海洋环境科普”的主题科普活动。钦州市高新实验幼儿园共184人参与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在儿童心中播撒海洋保护的种子,让孩子们通过初识海洋奥秘,近距离体验科技发展成果、了解科研、感受科学魅力。

钦州市高新幼儿园参加研学活动合影

活动伊始,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吴海萍教授为小朋友们系统讲解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态保护意义。吴教授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海豚的生活习性、种群分布现状。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海上大熊猫",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包括珠江口、雷州湾及北部湾等海域。作为近岸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海洋环境健康程度。孩子们无比专注地听吴老师讲解,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家乡的特色物种的珍贵,也表现得无比踊跃向老师提问,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吴海萍教授为大家讲解白海豚保护的知识

听完关于中华白海豚的报告后,孩子们又来到海洋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北部湾大学海洋生物标本馆内陈列着数百种海洋动植物标本,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砗磲和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鲎和圆尾蝎鲎。孩子们在馆内观看了砗磲、中华白海豚、中国鲎和圆尾蝎鲎等多种海洋生物的科普介绍,观看了科研团队出海调研白海豚的宣传片,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稳定环境具的关键作用,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本次活动中,林美方老师还向孩子们简洁地介绍了什么是标本以及标本的制作方法。

(老师为大家讲解标本的两种制作方式)

林美方老师为大家讲解海洋生物知识

此次科普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也激发出他们对科研探索的活力,希望本次活动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到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萌芽”。